<var id="zftvf"></var>
<cite id="zftvf"><strike id="zftvf"></strike></cite><cite id="zftvf"></cite>
<cite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thead id="zftvf"></thead></video></cite>
<menuitem id="zftvf"></menuitem>
<var id="zftvf"></var>
<menuitem id="zftvf"></menuitem><var id="zftvf"></var>
<var id="zftvf"></var>
<var id="zftvf"></var>
<cite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/video></cite>
<cite id="zftvf"></cite>
<cite id="zftvf"></cite><var id="zftvf"></var><cite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/video></cite>
<var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/video></var><cite id="zftvf"><strike id="zftvf"></strike></cite>
<cite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/video></cite><thead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thead id="zftvf"></thead></video></thead>
<ins id="zftvf"><span id="zftvf"></span></ins><ins id="zftvf"><noframes id="zftvf"><menuitem id="zftvf"></menuitem>
<cite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thead id="zftvf"></thead></video></cite>
<var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thead id="zftvf"></thead></video></var>

污泥濃縮池計算

(1)、進泥含水率:當為初次污泥時,其含水率一般為95%-97%;當為剩余活性污泥時,其含水率一般為99.2%-99.6%。
(2)、污泥固體負荷:當為初次污泥時,污泥固體負荷宜采用80-120Kg/(m2.d);當為剩余法泥時,污泥固體負荷宜采用30-60Kg/(m2.d)。
(3)、濃縮后污泥含水率:由曝氣池后二次沉淀池進入污泥濃縮池的污泥含水率,當采用99.2%-99.6%時,濃縮后污泥含水率宜為97%-98%。
(4)、濃縮時間不宜小于12h;但也不要超過24h。
(5)、有效水深一般宜為4m,**低不小于3m。
(6)、污泥室容積和排泥時間,應根據排泥方法和兩次排泥間時間而定,當采用定期排泥時,兩次排泥間一般可采用8h。
(7)、集泥設施:輻流式污泥濃縮池的集泥裝置,當采用吸泥機時,池底坡度可采用0.003;當采用刮泥機時,不宜小于0.01。不設刮泥設備時,池底一般設有泥斗。其泥斗與水平面的傾角,應不小于50度。刮泥機的回轉速度為0.75-4r/h,吸泥機的回轉速度為1r/h,其外緣線速度一般宜為1-2m/min。同時在刮泥機上可安設柵條,以便提高濃縮效果,在水面設除浮渣裝置。
(8)、構造及附屬設施
一般采用水密性鋼肋混凝土建造。設污泥投入管、排泥管、排上清液管,排泥管**小管徑采用150mm,一般采用鑄鐵管。
(9)、豎流式濃縮池:當濃縮池較小時,可采用豎流式濃縮池,一般不設刮泥機,污泥室的截錐體斜壁與水平面所形成的角度,應不小于50°,中心管按污泥流量計算。沉淀區按濃縮分離出來的污水流量進行設計。
(10)、上清液:濃縮池的上清液,應重新回到初沉池前進行處理。其數量和有機物含量參與全廠的物料平衡計算。
(11)、二次污染:污泥濃縮池一般均散發臭氣,必須時應考慮防臭或脫臭措施。臭氣控制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,即封閉、吸收和掩撇。所謂封閉,是指用蓋子或其它設備封住臭氣發生源;所謂吸收,是指用化學藥劑來氧化或凈化臭氣;所謂掩蔽,是指采用掩蔽劑使臭氣暫時不向外擴散。
重力濃縮池設計參數
污泥種類 進泥濃度(%) 出泥濃度(%) 水力負荷
[m3/(m2.d)] 固體負荷[kg/(m2.d)] 固體捕捉率(%) 溢流TSS(mg/l)
初次污泥 1.0-7.0 5.0-10.0 24-33 90-144 85-98 300-1000
滴濾池生物膜 1.0-4.0 2.0-6.0 2.0-6.0 35-50 80-92 200-1000
剩余活性污泥 0.2-1.5 2.0-4.0 2.0-4.0 10-35 60-85 200-1000
初次污泥與剩余活性污泥的混合污泥 0.5-2.0 4.0-6.0 4.0-10.0 25-80 85-92 300-800

重力污泥濃縮池的計算公式
名 稱 公 式 符 號 說 明
1、濃縮池總面積 A=QC/M Q--污泥量(m3/d)
C--污泥固體濃度(g/l)
M--濃縮池污泥固體量(kg/m2.d)
2、單池面積 A1=A/n N--濃縮池數量
3、濃縮池直徑 D=(4A1/π)0.5
4、濃縮池工作部分高度 H1=TQ/24A T--設計濃縮時間
5、濃縮池總高度 H=h1+h2+h3 H2--超高
H3--緩沖層高度
6、濃縮后污泥體積 V2=Q(1--P1)/(1--P) P1--進泥濃度
P2--出泥濃度
加壓過濾
加壓過濾(壓濾)一般是間歇操作,初投資高,脫水效率較低。但脫水效果好,一般泥餅含水率在65%以下。整個壓濾機是密封的,過濾壓力一般為0.392-0.49Mpa以上。目前常用的加壓過濾設備有板框壓濾機和廂式壓濾機。
(1)、用壓濾機為城市污泥脫水時,過濾能力一般為2-10kg干泥/m2.h;當為城市消化污泥時,投加三氯化鐵量為4%-7%,氧化鈣為11%-22.5%,過濾能力一般為24kg干泥/m2.h,過濾周期一般為1.5-4h。
(2)、壓濾機設置臺數應不小于2臺。
(3)、污泥壓入過濾機一般有兩種方式:一種是高壓污泥泵直接壓入;另一種是壓縮空氣,通過污泥罐將污泥壓入過濾機,常用的高壓污泥泵有離心式或柱塞式。當采用柱塞式污泥泵時,應設減壓閥及旁通回流管。每臺過濾機應單獨配備一臺污泥泵。
(4)、污泥壓濾后需用壓縮空氣來剝離泥餅,所需的空氣量按濾室容積每平方米需氣2m3/m3.min計算,壓力為0.1-0.3Mpa。
(5)、當用轉送帶運送污泥時,應考慮卸落時的沖力,并應附有破碎泥餅的鋼絲格網,以防泥餅塑化。
斜板沉淀池
斜板沉淀池是根據“淺層沉淀”理論,在沉淀池中加設斜板或蜂窩斜管,以提高沉淀效率的一種新型沉淀池。它具有沉淀效果高、停留時間短、占地少等優點。斜板(管)沉淀池應用于城市污水的初次沉淀中,其處理效果穩定,維護工作量也不大;斜板耐沖擊負荷的能力較差。斜板(管)設備在一定條件下,有孳長藻類等問題,給維護管理工作帶來一定困難。
按水流與污泥的相對運動方向,斜板(管)沉淀池可分為異向流、同向流和側向流3種形式。在城市污水處理中主要采用升流式異向斜板(管)沉淀池。
設計數據
(1)、在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潛力,或需要壓縮沉淀池占地等技術經濟要求下,可采用斜板沉淀池。
(2)、升流式異向流斜板(管)沉淀池的表面負荷,一般可比普通沉淀池的設計表面負荷提高一倍左右。對于二次沉淀池,應以固體負荷核算。
(3)、斜板垂直凈距一般采用80-120m,斜管孔徑一般采用50-80mm。
(4)、斜板(管)斜長一般采用1-1.2m。
(5)、斜板(管)傾角一般采用60°。
(6)、斜板(管)區底部緩沖層高度,一般采用0.5-1.0m。
(7)、斜板(管)區上部水深,一般采用0.5-1.0m。
(8)、在池壁與斜板的間隙處應裝設阻流板,以防止水流短路。斜板上緣宜向池子進水端傾斜安裝。
(9)、進水方式一般采用穿孔墻整流布水,出水方式一般采用多槽出水,在池面上增設幾條平行的出水堰和集水槽,以改善出水水質,加大出水量。#p#分頁標題#e#
(10)、斜板(管)沉淀池一般采用重力排泥。每日排泥次數**少1-2次,或連續排泥。
(11)、池內停留時間:初次沉淀池不超過30min,二次沉淀池不超過60min。
(12)、斜板(管)沉淀池應設斜板(管)沉淀池應設斜板(管)沖洗設施。
計算公式
名稱 公式 稱號說明
1、池子水面面積 F=Qmax/mq×0.91(m2) Qmax---**大設計流量
n---池數(個)
q---設計表面負荷[m3/(m2.h)]
0.91---斜板區面積利用系數
2、池子平面尺寸 圓型池直徑:
D=√4F/π(m)
方形池邊長:
a=F(m)
3、池內停留時間 T=(h2+h3)60/q(min) H2---斜板區上部水深
H3---斜板高度
4、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積 (1)V=Qmax(C1-(2)24T100/K2y(100-p0)n S---每人每天污泥量[L/(人.d)],一般采用0.3-0.8
N---設計人口數(人)
t---污泥室儲泥周期(d)
C1---進水懸浮物濃度
C2---出水懸浮物濃度
Kz---生活污水量總變化系數
y---污泥容重(t/m3)
po---污泥含水率(%)
5、污泥斗容積 (1)圓錐體:
V1=πh5/3(R2+Rr1+r12)(m3)
(2)方錐體:
V1=h5/3(a2+aa1+a12)(m3) H5---污泥斗高度
R---污泥斗上部半徑(m)
R1---污泥斗下部半徑(m)
A1---污泥斗下部邊長
6、沉淀池總高度 H=h1+h2+h3+h4+h5(m) H1---超高(m)
H4---斜板(管)區底部緩沖層高度(m)

注:當斜板(管)沉淀池為矩形池時,其計算方法與方形池類同。
污水管道一般規定
項目 一般規定
1、充滿度
2、**小管徑
3、流速
4、**小管徑 (1)、廠區內的工業廢水管、生活污水管、街坊內的生活污水管200mm
(2)、城市街道下的生活污水管300mm
5、覆土 (1)、荷載要求:**小覆土在車道下一般不小于0.7m
(2)、冰凍要求;
1)、無保溫措施時,管內底可埋設在冰凍線以上0.15m
2)、有保溫措施或水溫較高的管道,可根據當地經驗埋得淺些,以上兩種情況均不宜小于0.7m
(3)、**大覆土:不宜大于6m
(4)、理想覆土:在滿足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,爭取維持在1-2m
6、連接 (1)、管道在檢查井內連接,一般采用管頂平接
(2)、不同直徑也可采用設計水面平接
(3)、在任何情況下進水管底不得低于出水管底
7、坡度驟變的處理 (1)、管道坡度驟然變陡,可由大管徑變小管徑
當D=200-300mm時,只能按生產規格減小一級
當D=400mm時,應根據水力計算確定,但減小不得超過二級
(2)、管道坡度驟然變緩,應逐漸過渡
8、小管核算 (1)、當有公共建筑物位于管線始端時,應加入該集中流量進行滿復核
(2)、流量很小而地形又較平坦的上游支線,可采用非計算管段,采用**小管徑,按**小坡度控制
9、沖洗 (1)、在流速小于0.4m/s的上游管段,可考慮設沖洗井
(2)、每座井沖洗的長度一般為250m
10、溢流 污水管道在進入泵站或處理廠前,當條件允許時,可設事故溢流口,但必須取得當地有關部門的同意
11、通風 在充滿過高的管段、跌水井、大濃度污水接入的井位以及污水管線以上每隔500m左右的井位宜設通風管
12、計算 在適當管段中,宜設置觀測和計量構筑物
 
成人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