濃縮白(粒)細胞的輸注常識
濃縮白(粒)細胞的輸注常識
1、為何濃縮白(粒)細胞的應用日益減少?
濃縮白細胞的輸注實際上是應用其中的中性粒細胞。中性粒細胞減少與感染密切相關。用中性粒 細胞替代治療從理論上講是合適的。在臨床工作中,濃縮白(粒)細胞輸注后,對控制感染也確有一定療效,但因下列原因,目前用量日益減少:
(1)目前普遍采用的手工法制備濃縮白細胞,所含粒細胞劑量不足。機采法制備者尚無統一的質量標準;
(2)粒細胞離體后,功能很快喪失;
(3)粒細胞抗原性強,異型輸注容易產生同種免疫反應;
(4)濃縮白(粒)細胞輸注后容易出現肺部并發癥,還能傳播病毒,如巨細胞病毒等;
(5)濃縮白(粒)細胞中常混有大量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,免疫功能低下病人輸注后可導致移植物抗宿主病(GVHD);
(6)新型抗生素不斷發展,無菌層流病房的應用,其抗菌、控制感染的效果不比輸注濃縮白(粒)細胞差。
2、在什么情況下可考慮輸注濃縮白(粒)細胞?
適應證要從嚴掌握。一般認為,應用時要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,且充分權衡利弊后才考慮輸注。
(1)中性粒細胞**值低于0.5X109/L
(2)有明顯的細菌感染;
(3)強有力的抗生素治療48小時無效。
每次輸注的劑量要大于1.0X1010,而且要每天輸注,連續4-5天,直到體溫下降或證明無效為止。
3、濃縮白(粒)細胞輸注能預防感染嗎?
雖然濃縮白(粒)細胞輸注能否預防感染尚存在爭論,但主張放棄預防性輸往卻已取得一致意見。原因是預是預防性輸注不良反應多,費用大,弊大于利。同時,每次輸注的劑量要求大,連續幾天,不易做到。對嬰幼兒可能是例外,因為一次所得劑量遠比成人的大,故療效好。
4、濃縮白(粒)細胞輸注后,外周血白細胞數不生高,是否意味著輸注無效?
濃縮白(粒)細胞輸往后,外周血白細胞數不升高,不代表輸注無效。因為粒細胞輸往后,很快離開血循環,在肺部聚積,然后重新分布于肝脾。若有感染則很快移動**炎癥部位。
因此,輸在效果不是看白細胞數是否升高,而是看體溫是否下降,感染是否好轉。
5、化療或放療后白(粒)細胞顯著減少的病人,除輸注濃縮白(粒)細胞外,還有其它治療方法嗎?
比較好的治療方法是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(G-CSF)或粒一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(GM-CSF)。多數病人注射后白(粒)細胞數有所上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