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var id="zftvf"></var>
<cite id="zftvf"><strike id="zftvf"></strike></cite><cite id="zftvf"></cite>
<cite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thead id="zftvf"></thead></video></cite>
<menuitem id="zftvf"></menuitem>
<var id="zftvf"></var>
<menuitem id="zftvf"></menuitem><var id="zftvf"></var>
<var id="zftvf"></var>
<var id="zftvf"></var>
<cite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/video></cite>
<cite id="zftvf"></cite>
<cite id="zftvf"></cite><var id="zftvf"></var><cite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/video></cite>
<var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/video></var><cite id="zftvf"><strike id="zftvf"></strike></cite>
<cite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/video></cite><thead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thead id="zftvf"></thead></video></thead>
<ins id="zftvf"><span id="zftvf"></span></ins><ins id="zftvf"><noframes id="zftvf"><menuitem id="zftvf"></menuitem>
<cite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thead id="zftvf"></thead></video></cite>
<var id="zftvf"><video id="zftvf"><thead id="zftvf"></thead></video></var>

濃縮膠和分離膠

濃縮膠和分離膠的PH值不同,前者主要表現為濃縮效用,后者表現為電荷效用和分子篩效用。濃縮效應主要在濃縮膠中完成,濃縮膠的pH6.8,在這個pH條件下,緩沖液中的HCl的Cl離子幾乎全部解離,Gly的等電點為6.0,僅少數解離為負離子,在電場中移動速度很慢。酸性蛋白質在此pH下解離為負離子,三類離子的遷移速率為Cl>一般蛋白質>Gly,電泳開始后,Cl離子泳動快,在其后留下一個低離子濃度區。Gly在電場中移動很慢,造成移動離子的缺乏,于是快慢離子間就形成了一個缺少離子的高壓區,在高壓區內所有的負離子都會加速移動,當移到Cl離子區域時,高電壓消失,蛋白質的移動速度慢下來,當以上穩定狀態建立后,蛋白質樣品在快慢離子間被濃縮形成一個狹小的之間層,并按蛋白質所帶負電荷量的多少依次排列成帶,濃縮樣品,從濃縮膠進入分離膠后,膠的pH升高,Gly的離解度增大,泳動率上升,又因為它分子小,故超過所有的蛋白質分子,緊跟在Cl離子后,Cl離子遷移后,低離子濃度不再存在,形成了恒定的電場強度,因此,蛋白質樣品在分離膠中的分離主要取決于它的電荷性質,分子大小和形狀,分離膠的孔徑有一定大小,對不同相對質量的蛋白質來說,通過時收到的滯阻作用不同,即使靜電荷相等的顆粒,也會由于這種分子篩的效應,把不同大小的蛋白質相互分開。
 
10%和12%膠的差別:
根據你目的蛋白分子量而定,如果說是分子量較大的蛋白(60KD以上),可以用10%的膠,分子量在60~30KD之間的可以用12%的膠,低于30KD的我一般都是用15%的膠了。主要在于指示線剛好跑出膠底的時候,你的目的蛋白能夠恰好處于膠的中間部分。
凝膠的濃度大小不同所對應的凝膠孔徑大小也不同,濃度小的孔徑大,濃度大的孔徑小,一般分離膠用12%的,濃縮膠用5%的,因為濃縮膠的目的就是將所有的蛋白濃縮在同一起跑線上,然后一塊進入分離膠分離。 據蛋白大小定。

在電流的作用下,使蛋白質從膠轉移**固相載體(膜)上。

膜的選擇:印跡中常用的固相材料有NC膜、DBM、DDT、尼龍膜、PVDF等。我們選用PVDF(聚偏二氟乙烯),其具有更好的蛋白吸附、物理強度,以及具有更好的化學兼容性。 有兩種規格:Immobilon-P(0.45um)和Immobilon-PSQ(0.2um for MW<20kDa)。
A 半干法
即將凝膠夾層組合放在吸有轉印緩沖液的濾紙之間,通過濾紙上吸附的緩沖液傳導電流,起到轉移的效果。因為電流直接作用在膜膠上,所以其轉移條件比較嚴酷,但是其轉移時間短,效率高。
1 實驗條件的選擇
電流1mA-2mA/cm2,我們通常100mA/膜,按照目的蛋白分子大小、膠濃度選擇轉移時間具體可以根據實際適當調整。
目的蛋白分子大小(kDa) 膠濃度 轉移時間
80---140  8%  1.5-2.0
25---80  10%  1.5
15—40  12%  0.75
<20     15%  0.5
2 實驗操作
(1)濾紙和膜的準備 (在電泳結束前20分鐘應開始準備工作)。
A. 檢查是否有足夠的transfer buffer,沒有立即配制。
B. 檢查是否有合適大小的濾紙和膜。
C. 將膜泡入甲醇中,約1-2分鐘。再轉入transfer buffer中。
D. 將合適的靠膠濾紙和靠膜濾紙分別泡入transfer buffer 中。
PDVF膜在進轉移緩沖液時,要在甲醇里面泡多長時間?
PVDF是疏水性的,在轉膜緩沖液里很難浸透,甲醇處理后使更容易浸潤。 PVDF的預處理是用甲醇浸泡活化,浸泡透之后轉入蒸餾水洗兩次。用甲醇泡的目的是為了活化PVDF膜上面的正電基團,使它更容易跟帶負電的蛋白質結合。
一般5-20分鐘都有人在用。可在取膠的同時泡,估計前后5分鐘左右。效果還不錯。以前有站友發貼,說處理時間沒多大關系,關鍵看膜的質量.確實是這樣的。只要讓膜完全浸透應該就沒問題了。
Hybond的PVDF說明書這樣的寫的:“pre-wet the membrane in 100% methanol (10 seconds)”。 我的理解是,**少10秒鐘,多泡下也沒關系的,事實上,泡10秒的做過,10分鐘的也做過,都沒有問題的。
(2)轉移
A. 在電轉移儀上鋪好下層濾紙。一般用三層。
B. 將膜鋪在靠膜濾紙上,注意和濾紙間不要有氣泡,再倒一些transfer buffer到膜上,保持膜的濕潤。
C. 將膠剝出,去掉stack gel,小心的移到膜上。
D. 剪去膜的左上角,在膜上用鉛筆標記出膠的位置。
E. 將一張靠膠濾紙覆蓋在膠上。 倒上些transfer buffer,再鋪兩張靠膠濾紙。
F. 裝好電轉移儀,根據需要選定所需的電流和時間。
G. 轉移過程中要隨時觀察電壓的變化,如有異常應及時調整。
3 注意事項及常遇到的問題:
1)濾紙、膠、膜之間的大小,一般是濾紙>=膜>=膠。
2)濾紙、膠、膜之間千萬不能有氣泡,氣泡會造成短路。
3)因為膜的疏水性,膜必須shou先在甲醇中完全浸濕。而且在以后的操作中,膜也必須隨時保持濕潤(干膜法除外)。
4)濾紙可以重復利用,上層濾紙(靠膜)內吸附有很多轉移透過的蛋白質,所以上下濾紙一定不能弄混,在不能分辨的情況下,可以將靠膠濾紙換新的。
5)轉移時間一般為1.5 小時,( 1mA-2mA/cm2,10% gel),可根據分子量大小調整轉移時間和電流大小。#p#分頁標題#e#
1)在疊膜、膠、紙三明治時候,操作于盛有轉膜Buffer的大平皿中進行,疊好后,再將三者平行轉移**轉膜裝置,切勿再移動,因為在buffer中操作,已經完全排除了氣泡存在的可能,無需再趕氣泡
2)關于轉膜時間:半干轉的話,20 V×30min即可
B 濕法
我們基本上不用此方法,這里暫不做介紹。
C 轉移后效果的鑒定
1.染膠
用考馬斯亮蘭染色經destain脫色后,看膠上是否還有蛋白來反映轉移的效果。
2.染膜
有兩類染液選擇,可逆的和不可逆的。可逆的有ponceau-s red 、Fastgreen FC、CPTS等,這類染料染色后,色素可以被洗掉,膜可以用做進一步的分析用。但是不可逆的染料,如考馬斯亮蘭、india ink、Amido.black 10B等,染色后膜就不能用于進一步的分析。
 
 
成人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