污泥種類 | 進泥濃度(%) | 出泥濃度(%) |
水力負荷 [m3/(m2.d)] |
固體負荷[kg/(m2.d)] | 固體捕捉率(%) | 溢流TSS(mg/l) |
初次污泥 | 1.0-7.0 | 5.0-10.0 | 24-33 | 90-144 | 85-98 | 300-1000 |
滴濾池生物膜 | 1.0-4.0 | 2.0-6.0 | 2.0-6.0 | 35-50 | 80-92 | 200-1000 |
剩余活性污泥 | 0.2-1.5 | 2.0-4.0 | 2.0-4.0 | 10-35 | 60-85 | 200-1000 |
初次污泥與剩余活性污泥的混合污泥 | 0.5-2.0 | 4.0-6.0 | 4.0-10.0 | 25-80 | 85-92 | 300-800 |
名 稱 | 公 式 | 符 號 說 明 |
1、濃縮池總面積 | A=QC/M |
Q--污泥量(m3/d) C--污泥固體濃度(g/l) M--濃縮池污泥固體量(kg/m2.d) |
2、單池面積 | A1=A/n | N--濃縮池數量 |
3、濃縮池直徑 | D=(4A1/π)0.5 | |
4、濃縮池工作部分高度 | H1=TQ/24A | T--設計濃縮時間 |
5、濃縮池總高度 | H=h1+h2+h3 |
H2--超高 H3--緩沖層高度 |
6、濃縮后污泥體積 | V2=Q(1--P1)/(1--P) |
P1--進泥濃度 P2--出泥濃度 |
名稱 | 公式 | 稱號說明 | ||||
1、池子水面面積 | F=Qmax/mq×0.91(m2) |
Qmax---**大設計流量 n---池數(個) q---設計表面負荷[m3/(m2.h)] 0.91---斜板區面積利用系數 |
||||
2、池子平面尺寸 |
圓型池直徑: D=√4F/π(m) 方形池邊長: a=F(m) |
|||||
3、池內停留時間 | T=(h2+h3)60/q(min) |
H2---斜板區上部水深 H3---斜板高度 |
||||
4、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積 | (1)V=Qmax(C1-(2)24T100/K2y(100-p0)n |
S---每人每天污泥量[L/(人.d)],一般采用0.3-0.8 N---設計人口數(人) t---污泥室儲泥周期(d) C1---進水懸浮物濃度 C2---出水懸浮物濃度 Kz---生活污水量總變化系數 y---污泥容重(t/m3) po---污泥含水率(%) |
||||
5、污泥斗容積 |
(1)圓錐體: V1=πh5/3(R2+Rr1+r12)(m3) (2)方錐體: V1=h5/3(a2+aa1+a12)(m3) |
H5---污泥斗高度 R---污泥斗上部半徑(m) R1---污泥斗下部半徑(m) A1---污泥斗下部邊長 |
||||
6、沉淀池總高度 | H=h1+h2+h3+h4+h5(m) |
H1---超高(m) H4---斜板(管)區底部緩沖層高度(m) |
||||
項目 | 一般規定 |
1、充滿度 2、**小管徑 3、流速 |
|
4、**小管徑 |
(1)、廠區內的工業廢水管、生活污水管、街坊內的生活污水管200mm (2)、城市街道下的生活污水管300mm |
5、覆土 |
(1)、荷載要求:**小覆土在車道下一般不小于0.7m (2)、冰凍要求; 1)、無保溫措施時,管內底可埋設在冰凍線以上0.15m 2)、有保溫措施或水溫較高的管道,可根據當地經驗埋得淺些,以上兩種情況均不宜小于0.7m (3)、**大覆土:不宜大于6m (4)、理想覆土:在滿足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,爭取維持在1-2m |
6、連接 |
(1)、管道在檢查井內連接,一般采用管頂平接 (2)、不同直徑也可采用設計水面平接 (3)、在任何情況下進水管底不得低于出水管底 |
7、坡度驟變的處理 |
(1)、管道坡度驟然變陡,可由大管徑變小管徑 當D=200-300mm時,只能按生產規格減小一級 當D=400mm時,應根據水力計算確定,但減小不得超過二級 (2)、管道坡度驟然變緩,應逐漸過渡 |
8、小管核算 |
(1)、當有公共建筑物位于管線始端時,應加入該集中流量進行滿復核 (2)、流量很小而地形又較平坦的上游支線,可采用非計算管段,采用**小管徑,按**小坡度控制 |
9、沖洗 |
(1)、在流速小于0.4m/s的上游管段,可考慮設沖洗井 (2)、每座井沖洗的長度一般為250m |
10、溢流 | 污水管道在進入泵站或處理廠前,當條件允許時,可設事故溢流口,但必須取得當地有關部門的同意 |
11、通風 | 在充滿過高的管段、跌水井、大濃度污水接入的井位以及污水管線以上每隔500m左右的井位宜設通風管 |
12、計算 | 在適當管段中,宜設置觀測和計量構筑物 |